跳至內容

巴塞爾邦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巴塞爾邦
Kanton Basel
舊瑞士邦聯赫爾維蒂共和國和瑞士恢復時期的
1501年—1833年
Flag of Basel, Canton
旗幟
Coat of arms of Basel, Canton
紋章

1802年巴塞爾邦,位於赫爾維蒂共和國北部。
坐標:47°33′N 7°34′E / 47.55°N 7.57°E / 47.55; 7.57
首府巴塞爾
歷史
歷史 
• 創立
1501年
1648年5月15日
1792–1793
1798–1802
• 劃分為半邦
1833年8月16日
前身
繼承
Bishopric of Basel 巴塞爾主教區
巴澤爾城市半邦 Basel-Country
巴澤爾鄉村半邦 Basel-Country

巴澤爾邦(德語:Kanton Basel)是瑞士一個存在於1501年至1833年之間的一個邦。此後, 巴澤爾邦被分成兩個半邦:

非正式的巴澤爾邦徽章

背景

[編輯]
16世紀的巴塞爾主教親王國版圖

宗教改革之前,巴塞爾由主教親王統治(見巴塞爾主教,他的記憶保存在巴塞爾徽章上的十字架上,如上所述)。15世紀後期,隨著巴塞爾會議(1431-1439)的召開,巴塞爾市的財富和重要性不斷增長。巴塞爾大學成立於1459年,在宗教改革之前的幾年裡,這座城市成為了德國文藝復興的知識中心。鹿特丹的伊拉斯謨在巴塞爾任教,早期的印刷廠由約翰內斯·佩特里和約翰·弗羅本建立。1495年,巴塞爾被納入上萊茵帝國圈,主教坐在親王教會的長凳上。

建立

[編輯]

作為1499年《巴塞爾條約》解決的施瓦本戰爭的直接後果,巴塞爾和沙夫豪森自由城於1501年加入瑞士聯邦,成為聯邦的第11和第12個邦,阿彭策爾邦在12年後也加入了瑞士聯邦,完成了組成瑞士的「十三邦」(Dreizehn Orte),直到法國大革命戰爭

巴塞爾邦脫離了主教親王區,自此巴塞爾主教的世俗統治僅限於巴塞爾以西的領土,或多或少與現代侏羅邦相對應。儘管巴塞爾的主教不再對巴塞爾市擁有世俗權力,但他們繼續居住在該市,直到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

[編輯]

1503年,新任主教克里斯多福·馮·烏滕海姆拒絕為巴塞爾制定新憲法,於是,為了展示其權力,該市開始建造新的市政廳。[1]這場改革是由馮·烏滕海姆領導下的大教堂傳教士約翰內斯·厄科蘭帕迪烏斯和伊拉斯謨第一版希臘新約聖經的聯合編輯者帶到巴塞爾的。馮·烏滕海姆於1527年2月19日辭職。菲利普·馮·貢德爾斯海姆接替了他的職位,他自1510年以來一直是巴塞爾大教堂的牧師。

1529年,該市在厄科蘭帕迪烏斯的領導下轉信新教,主教的席位被移到了波朗特呂。1530年,勞芬區反抗主教貢德爾斯海姆,但被索洛圖恩的軍隊鎮壓。由於資不抵債,主教越來越依賴巴塞爾市,1542年、1544年和1545年,巴塞爾市授予他比爾塞克城堡的抵押貸款。1547年,貢德爾斯海姆正式同意允許該市選擇自己的宗教,承認該市已經成為新教。[2]

巴塞爾貴族(「Daig」)現在在城市事務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因為他們逐漸成為事實上的城市貴族。伯努利家族來自巴塞爾,其中包括17世紀和18世紀的重要數學家,如雅各布·伯努利約翰·伯努利丹尼爾·伯努利。18世紀數學家萊昂哈德·歐拉出生於巴塞爾,師從約翰·伯努利。

加爾文的教義》於1536年在巴塞爾出版,旨在為當時在法國受迫害的胡格諾派教徒辯護,是對新教基督教教義的闡述,後來被稱為加爾文主義

馬特烏斯·梅里安製作的反應1642年巴塞爾地圖的版畫

1536年3月,第一版《基督教要義》——約翰·加爾文對加爾文主義教義的偉大闡述在巴塞爾出版。[3]1543年,安德烈亞斯·維薩留斯(1514-1564)在巴塞爾出版並印刷了第一本關於人體解剖學的書《人體的構造》。[4]

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最終使帝國承認瑞士各邦的獨立,廢除了近150年前被時任主教拒絕的神聖羅馬帝國在法律上(但不是事實上)的霸權。

動亂

[編輯]

1792年,革命法國附庸共和國蘿拉克共和國成立,持續了幾個月,直到次年才在恢復的巴塞爾邦(隸屬海爾維第共和國)和法蘭西第一共和國之間分割。

直到1830年,巴塞爾還是一個統一的邦,城市和農村的公民都坐在邦議會裡。邦議會由來自城市的議員主導,儘管其人口少於農村的總和。這以前並不是不滿的根源,但在1830年,Baselbieter或來自農村的公民越來越不信任這座城市。1830年10月18日,在巴特布本多夫的一次會議上,25名Baselbieter寫信給「巴塞爾受人尊敬的紳士和貴族」,要求城市和農村之間享有平等權利,並在議會中擁有與其人數成比例的代表權。

當城市拒絕了這一要求時,農村地區的不滿情緒更加強烈,以至於巴塞爾城擔心會遭到襲擊。在利斯塔爾,一些農村人組成了一個新的省政府,由3000人的軍隊保護。然而,政府是短暫的,因為1831年1月16日,一支來自巴塞爾的部隊占領了利斯塔爾,驅散了新政府。蓋特金登賴戈德斯維爾安維爾和布本多夫等一些村莊仍然忠於巴塞爾城,儘管受到叛亂分子的威脅。農村的動亂一直持續到1832年,雙方都對對方犯下了不公正的罪行。

1833年8月3日,巴塞爾市1200多名士兵攜帶14門大炮向利斯塔爾進軍,但在普拉特恩弗倫肯多夫之間發生的許爾夫滕尚茨戰役中,該市的軍隊被叛軍的優勢壓回巴塞爾。他們在返回城市的路線上遭到伏擊,城市軍損失慘重。

分割

[編輯]

在這場衝突之後,1833年8月17日,瑞士最高當局聯邦議事會被請求分割巴塞爾邦;九天後,按照翁特瓦爾登邦阿彭策爾邦的先例,實行了半邦分割。

從鄉村市鎮,它只將里恩、貝廷根和小許寧根分配給新的巴塞爾城市半邦,否則這些市鎮將成為巴塞爾市和巴登大公國之間的巴塞爾鄉村邦飛地。其餘的市鎮組成了新的巴塞爾鄉村邦。

1844年瑞士憲法繼續承認「巴塞爾」是瑞士22個「主權邦」之一,列舉為巴塞爾(城市和鄉村)。從這個意義上說,作為瑞士邦聯的主權成員,巴塞爾邦一直存在到1999年,當時修訂後的憲法首次承認這兩個前半邦為「邦」。

重新統一的提議

[編輯]

巴塞爾城市和巴塞爾鄉村已經多次嘗試重新統一。1969年,巴塞爾鄉村邦的公民在公民投票中否決了該動議。此後,這兩個邦簽訂了一系列合作協議,如巴塞爾大學的聯合融資和管理。

參考來源

[編輯]
  1. ^ Habicht, Peter. Basel-A Center at the Fringe. Christoph Merian Verlag. 2006: 43,55,70,79. 
  2. ^ Surchat, Pierre Louis. Philipp von Gundelsheim. Neue Deutsche Biographie 20. : 373. 
  3. ^ Geoffey Rudolph Elton; Harold Fullard; Henry Clifford Darby; Charles Loch Mowat. The New Cambridge Modern History. 1990: 113. 
  4. ^ The Illustrations from the Works of Andreas Vesalius of Brussels. Courier Dover Publications. 1973: 30. 

外部連結

[編輯]